早在西汉末年。普陀山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是因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命名的。
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大家“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
这在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梵僧来普陀山传教。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礼佛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
传说。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慧锷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
慧锷见此又命开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天气再次变坏。洋面上还涌动起莲花状的大浪。船一动也不能动。
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慧锷见此情形。面向东瀛(日本)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日本)观音。
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后据考证。慧锷的船实为触了新罗礁)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