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在欧洲爆发,国内花卉行业的惨剧在国外重演,尤其以花卉产业为主的荷兰深受重创。据欧联社22日报道,受疫情影响,荷兰全国花卉市场遭遇了百年来重大危机,供货商被迫单日销毁数百万支鲜花。
花卉产业是荷兰的支柱产业。荷兰每年大约培育90亿个鲜花球茎,年出口额达100亿欧元,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约60%。郁金香是荷兰种植最广泛的花卉,占花卉总产量的47%。
闻名世界的郁金香可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小花花,它主演了是人类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金融泡沫主角,事件被称为“郁金香狂热”。
到底这个经济泡沫被吹的有多大呢?
首先,我们要这个泡沫背景有些认知。本次事件发生在1633年到1637年之间,以当时荷兰人的收入为例,像木匠等手工业者的年收入大概是350荷兰盾,中产阶级像克劳修斯这样的植物学家,他在大学当教授年薪是750荷兰盾(相当于现在年收入15万人民币,一荷兰盾约等于200人民币)。以可见的实物为例,10斤面包售价为0.2荷兰盾,12头肥羊为120荷兰盾,4头成年公牛为480荷兰盾 。
当时被炒最热的郁金香品种为永远的奥古斯丁,价格最高时标价为1万荷兰盾,换一套非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应该不在话下。其他品种像是‘总督’这种花瓣独特的种球价格也被炒的颇高。其实,花瓣这种表现是感染了病毒,但当时的人不知道,大概是一种玄学心理,觉得独一无二,所以被疯狂炒作。
为什么是郁金香被投机的人盯上呢,一起走进郁金香的欧洲上位史。
郁金香最早生长在帕米尔高原一带,当时的奥斯曼帝国(今天的土耳其)到处征战,一路杀到君士坦丁堡,就把郁金香带到了欧洲。
首先是在法国巴黎,男女之间最开始送玫瑰花表达情意,后来觉得郁金香比玫瑰好看(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就开始互送郁金香。后来,法国贵族女性把郁金香别在胸口上进行攀比。逐渐上流的贵族们参加舞会也佩戴郁金香来彰显自己的权利与地位。在时尚之都法国巴黎,郁金香更进一步,成为时尚标签。在1635年秋季,名贵品种郁金香的价格节节上升,在巴黎一枝最好的郁金香花茎的价钱相当于110盎司的黄金。
最后,欧洲其他国家开始跟风,流行起佩戴郁金香的习惯,郁金香成功上位。
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有限,因此价格极其昂贵。 据记载,有人花费1000荷兰盾购买盛开的单朵郁金香,就为了出席一次活动。精明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了投机倒卖,泡沫开始被吹大 。
除了供求关系紧张,特殊的交易形式也是促成泡沫形成的原因之一。
1634年底,荷兰的郁金香商人们组成了一种类似产业行会的组织(College),基本上控制了郁金香的交易市场。这个行会强行规定:任何郁金香买卖都必须要向行会缴纳费用。每达成一个荷兰盾的合同要交给行会 1/40荷兰盾。对每一个合同来说,其费用最多不超过3盾。由于这些行会通常在小酒馆里进行郁金香交易,他们所收取的费用也就常常被称为“酒钱 ”(Wine money)。
1636年底,荷兰郁金香市场上不仅买卖已经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在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 在这个期货市场上没有很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郁金香合同很容易被买进再卖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经易手,买空卖空,击鼓传花。在多次转手过程中,郁金香价格也被节节拔高。
到1637年2月,倒买倒卖的人逐渐意识到郁金香交货的时间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郁金香的球茎种到地里,也就很难再转手买卖。人们开始怀疑,花这么大的价钱买来的郁金香球茎就是开出花来到底能值多少钱?前不久还奇货可居的郁金香合同一下子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持有郁金香合同的人宁可少要点价钱也要抛给别人。在人们信心动摇之后,郁金香价格立刻就开始下降。价格下降导致人们进一步丧失对郁金香市场的信心,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郁金香市场全线崩溃。
据记录,当时标价5000荷兰盾的郁金香最后被50荷兰盾售出,仅仅只有用了一天,然而再过几个月价格就降到几个荷兰币。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在荷兰泡沫被吹大?
当时荷兰处于黄金时代,社会处于变革之中,整个国家是鼓励赚钱的,阿姆斯特丹是一个沼泽上的城市,其他产业并不是太发达。而且当时还爆发了黑死病,人们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很多人也是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赌徒心理。加之荷兰已经有证券交易所,对郁金香球茎的期票交易起到了推动作用。
除了郁金香,风信子、大丽花、唐菖蒲、长春君子兰都被炒过高价。比如,1838年的法国发生了大丽花狂热,一朵美丽的大丽花可以换一颗上好的宝石;1985年中国长春君子兰狂热,最贵的品种售价达到20万人民币,相当于当时一个大学毕业生年收入的3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