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火起来这些年,相信很多人都对“致良知”、“知行合一”早就耳熟能详。有些人还会在家(公司)挂上字画。但要说起其中的意思,估计10个人中有9个不清楚。
前两年,我听郦波老师讲《五百年来王阳明》,也是这种感觉。
就知道阳明先生非常厉害,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个圣人,也知道他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很牛,能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但就是不知道它牛在哪儿。后面我又找了很多解读心学的书籍、音频来学习,一直还是稀里糊涂的。
直到最近,读到这两个故事,突然心中明了!
两个故事
有一年,王阳明外出剿匪,捉到一个盗贼,他想感化这个人,让他改邪归正。就对盗贼讲一番致良知的道理。谁知贼非常不屑一顾,大笑着说:“不用讲大道理!我没有良知!”
当时,正是大热天,王阳明问:你热不热?盗贼说:热啊!阳明说热可以脱掉衣服。盗贼很快脱光上身的衣服。阳明先生又说:“还是太热了,你把裤子也脱掉吧!”这时,贼犹豫了:“这,好像不大好吧。”阳明先生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于是盗贼顿悟,从此改邪归正!(也有记载说,教化盗贼的人是王阳明的弟子。)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阳明先生的前辈,宋代的心学大师陆九渊。
有一年,宋代另一位哲学家杨简向陆九渊请教:“如何是本心?”陆九渊告诉他,就是《孟子》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杨简说,自己儿时就读过此段,但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本心。杨简当时正担任任富阳主簿,他和陆九渊谈话的间隙,还要办公断案。
他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后,又继续向陆九渊请教。陆九渊说:“就像你刚才断的卖扇案,对的人你知道他是对的,错的人你知道他是错的,这就是本心。”杨简说:“就只有些吗?”陆九渊大喝一声:“难道还有其他的吗?”
于是杨简顿悟,拜陆九渊为师。
什么是致良知?
先说点题外话。这两个故事的最后,王阳明和陆九渊,为什么要大喝一声,对方才能顿悟呢?
其实,这源于佛教禅宗的一个传统。弟子修禅,将要顿悟却又顿悟不了的时候,他的师傅就会帮他踢这临门一脚。怎么踢呢?就是“棒喝”!师傅用棒子敲弟子的头,再大喝一声,弟子一下子就能明白过来,立即顿悟了!
两位心学大师借用的就是禅宗让人觉悟的方法——当头棒喝。
再说回正题。什么是“良知”?从这两个故事,我们就知道,良知就是本心,是一开始就存在你心中的认知,是你对事物最初的反应,也是本性自带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
比如,那个盗贼,他虽然做了贼,但也知道大庭广众脱掉裤子,很丢人(羞耻之心)。再比如杨简,他断案时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是非之心)。再比如,生活中的我们,看到残疾人可怜人就想帮帮他(恻隐之心)。这些都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按照你本性的认知去做事儿,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方法和路径,也是“致良知”的终极目标。
那么做到了“致良知”,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帮助太大了!因为良知自带强大能量,能做到“致良知”的人,会无往不胜。
阳明先生就靠着致良知的心学,治匪患、平叛乱,给老百姓创造幸福安宁。日本也是靠着心学,实现明治维新。当然,这是圣人(政治家)的功业,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远。
致良知的现实意义
我们普通人如何应用致良知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命运呢?很简单,就是按照良知去做事,遵从良知的指示,毫不犹豫地前进。
比如,良知告诉你熬夜不好,你就早睡早起;比如,良知告诉你要自律,要多读书,少刷抖音,你就减少刷抖音的时间,多花点时间读书;再比如,你和另一半吵架冷战,良知告诉你家和万事兴,冷战会伤感情。你就遵循良知的指示,和另一半“相逢一笑泯恩仇”。
总之,按照良知去行动,你的人生就自带正能量,无论生活、工作、还是情感,什么事儿都会越来越顺利。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臣妾做不到啊,我也知道晚睡不好,我总是习惯性晚睡。我也知道要多读书,但我就是忍不住刷抖音。不好意思!这种认知和行为不统一,就是知行不合一。知行不合一,就不是真的知!
要想真正“知行合一”,用“良知”改变自己,改变命运,就按照本心中的知去做事吧!
结语
最后,如果你读完这篇文章,还是不知道“良知”是什么意思?
可能有两方便原因:
1.我表述能力不够,没有把心中明了的意思,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
2.你积累的不够,还没能到顿悟的程度。我说自己是读完上面两个故事,才明白“致良知”是什么意思,其实并不太准确。因为阳明感化盗贼的故事我之前也看到过,但当时并没能心中明了。后来听了很多心学的讲解,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再看这两个故事,就像被人一顿棒喝,瞬间就顿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