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军将领里,杜聿明属于听话也能打的。或者说能打的没有他听话,听话的没有他能打。比什么汤恩伯啊,刘峙啊,何应钦啊,陈诚啊,顾祝同一类的能打太多。虽然未必强麟征和黄百韬,王耀武,宋希濂强太多。(黄王资历不够,而另一位黄埔一期生宋希濂,至少三次关键职位的选择上,杜.宋是最终候选人,但胜利者是杜)但是杜资历可以,又听话,所以得老蒋宠爱有加。国军素来流传“三李不如一王”,王耀武都对杜聿明客气。至于网络红人张灵甫一类的,都有点小字辈了。让他们去指挥国军元老怎么可能?有威望可以指挥的,也不是蒋的嫡系,白崇禧、傅作义,蒋防着他们还来不及呢…很多人对他多有意见主要是远征军时,败退野人山退回国内,损失过万,很多很多战士白白牺牲在野人山的丛林中,被丛林所蚕食,惨烈之至。所以很多人说孙立人没听老蒋的,就没事,人员损失也小。可是,野人山再恐怖也不如失去校长的信任恐怖。杜听了老蒋的没事,可孙立人没听,看看后来什么待遇?被圈禁。不过杜聿明跟英美没多少交情,自然更愿意回国。孙立人是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对英美环境和人际关系都要熟悉许多。还有,杜在野人山对正面的日军估计错误,过高估计了日军的实力,攻击时,几个主力师又没配合好,否则,全军杀回国的机会很大。远征军回国的意义其实也很大,当时的云南很空虚,远征军哪怕回来几个师,也可以稳住怒江防线,保护云南。回国,不仅仅是政治需要,也是军事需要。杜聿明在抗战时给予日军以很大打击。长城抗战时,也打得也不错,在解放战争后接受了战犯改造之后,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
2,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看到过不少人说杜聿明这个人其实能力平平,没有多大本事,杜聿明曾作为国军百万大军得统帅,难道真是能力平平的浪得虚名之辈?恐怕不然。英国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中国访问的时候,中国设宴款待,杜聿明也出席了这场宴席。在宴上,蒙哥马利看着杜聿明不无调侃地问道:“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陈毅说:“我都送给他了。”对于杜聿明的回答,陈毅却摇摇头笑着说:“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杜聿明用了一个“送”字,多少有些无奈,毕竟自己确实不是陈毅的对手。但是,陈毅则用了“一口一口”这四个字,这绝不是陈毅在恭维杜聿明,更用不着去恭维杜聿明,陈毅只是想说,他吃掉杜聿明的部队并不容易。在军事上,杜聿明的水平不会只是将才,甚至能够勉强算得上是一位帅才。说到杜聿明,恐怕不能不提他的老乡、黄埔同期同学关麟征。1932年关麟征所部被扩编为25师,关麟征任师长,辖杜聿明旅和张耀明旅,后来杜聿明被提为副师长。但是,骄傲的杜聿明认为自己不比关麟征差多少,所以心里是不服关麟征的,这事在长城抗战时爆发了。当时关麟征奉命率领25师去接替东北军王以哲部在古北口的驻防任务,可是当他们到古北口的时候发现王以哲竟然在和自己的部将争吵谁先撤退的问题,看到关麟征到了以后更是让关麟征马上让25师去驻防。关麟征知道王以哲的心思,想让自己顶在前面,他好跑路,所以关麟征不肯去,王便与关争执了起来。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杜聿明跳出来想当和事佬,结果被关斥责说胳膊肘往外拐,闹了个黑脸,杜心里很不痛快。这也是古北口战斗结束后,杜聿明决定离开25师的原因,因为关麟征挡住了的升迁路。不过,杜聿明离开25师显然是个正确的选择,在古北口战斗中代理25师师长时指挥25作战,让人们知道了这个能打战、会打战的杜聿明,他也因此更得徐庭瑶的赏识。后来,杜聿明能够当上机械化师200师师长也是因为徐庭瑶的保荐,徐庭瑶是杜人生中绝对的贵人,没有徐庭瑶,便没有日后的杜聿明。1939年杜聿明已经成为第5军军长,这年11月,日军发动了桂南会战,广西南宁告急,蒋介石迅速派杜聿明率领第5军赶赴桂南战场救援南宁。昆仑关战役便是第5军打的,杜聿明在军事会议上作出了军事部署:“我军以收复南宁为目的,决定于18日拂晓开始攻击;以一部迂回八塘敌阵地之右侧翼,攻略八塘、昆仑关后,先以一部向二塘追击,主力于五塘、横岭、谭蓬村一线,整理态势,再继续向南宁攻击前进。”第五军在杜聿明的率领下,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也成功攻下了昆仑关。在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也在昆仑关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但是,政治最终成为了杜聿明在军事上的阻碍。蒋介石为什么会这么重用杜聿明?因为杜聿明够听话,他不会违背蒋介石的意愿,他将蒋介石的命令奉为不可违背的圣旨。所以,他虽然在野人山葬送了数万中国健儿,但是回国后不仅没受到责罚,反而往上挪了挪。蒋介石让杜聿明解决云南的龙云,杜聿明二话不说帮他解决了。等杜解决完了龙以后,蒋又为安抚云南的军心,甩了个黑锅给杜背,解除了杜的职位,杜还是没有怨言。蒋自然也不会亏待自己的爱将,这边解除了杜在云南的职务,那边马上安排他去东北当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实际上,杜聿明是不愿意去东北的,因为当时东北已经有个比他更适合在东北的卫立煌。同时,杜聿明认为应该将战略重心放在徐州,而不是放在东北。但是,蒋却将自己的砝码压在了东北。此外,卫立煌与我军关系有点暧昧,蒋介石并不信任卫,所以执意让杜聿明去东北。杜聿明对东北的局势不如卫立煌,更因为是遇到了林总,所以结果很不好,当然,杜聿明在开始阶段还是有收获的。杜聿明在东北虽然没有发挥蒋介石想要让他发挥的作用,吃了败仗,可是蒋介石仍然对他予以重用,所以蒋让陈诚去了东北,然后将杜调到了徐州。因为蒋想起了杜聿明曾经说过的将重心放在徐州的事,心里想着杜聿明在徐州可能会挽回在东北丢掉的颜面,扭转局势。可是,在淮海杜聿明对上的是粟裕和刘伯承,他也没多少胜算。不过,当时蒋介石心里已经慌了,所以不管对谁都不放心,所以对谁都要指手画脚,但是,蒋介石是什么水平?用杜聿明的话说,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打战,是蒋介石瞎指挥。正是因为对蒋介石的忠心,让杜聿明将自己的军事才华束之高阁,绝对服从蒋介石的决定和命令,所以在后期作战中,杜聿明只是在按蒋介石的想法和命令做事,他对此其实也很无奈。杜聿明对蒋介石尽了忠,但也只是一条不敢有自己想法、更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的忠犬,最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从手握百万军权的统帅变成了阶下囚。
3,杜聿明,生于公元1904、字光亭,汉族,著名抗日将领,国民党陆军中将,1924年黄埔一期毕业。自东征讨伐陈炯明发家,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等职,可以说,杜聿明是意思一步步从普通一兵做到陆军中将的,应该说,完全是依靠能力和战功做到陆军中将的。就个人能力来说。杜聿明军事水平还是不错到的。聿明主要参加和指挥了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尤其是在1939年担任第5军军长,指挥了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一仗成名,但在解放战争中先败东北。再败淮海。虽然是蒋介石负责主要责任。但杜聿明的能力也看的出来很一般。在39年12月,杜聿明率领第五军击败了素有钢军之称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但主要功劳和成绩,或者说主要指挥者应该是廖耀湘和孙立人,杜聿明不过是居中指挥的做用,而42年。杜聿明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是罗卓英)1,500余公里,多次配合盟军击败日军,大规模的运动战五千余里,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最大败绩,但也不得不说,这场战役的真正指挥者应该是罗卓英,和杜聿明关系也不大。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军队的弊端的军队不是国家的。是个人的,国民党军队将派系,各个派系之间斗争尤其恶劣。但杜聿明是天子门生,无需考虑派系问题。蒋介石对杜聿明也是极其信任和重用,但有一点为大家所瞩目的是,在担任军长以后,杜聿明基本上没有担任过正职,基本上都是副职。杜聿明在东北给三任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陈诚、卫立煌的副手,担任剿总”副总司令,东北战事失败以后,杜聿明又被蒋介石派往淮海战场“救火”,就任徐州“剿总”副总,给刘峙当副手,负责实际指挥作战。但结果却是一败涂地,蒋介石的主力嫡系灰飞烟灭,自己也沦为俘虏。杜聿明没有参加过围剿作战,而抗日战争期间除了与昆仑关和援缅之役外,其他没有任何功绩而言。实战经验比较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比较欠缺。没有担任过大兵团军事主官也说明了其资历比较欠缺,但杜聿明比较有人格魅力,一项目无余子的邱清泉老长官杜聿明甚是恭谦。可以说就实际指挥能力而言。杜聿明的能力真不高。比之白崇禧,薛岳,关麟征等人差的很多。而蒋介石之所以重用杜聿明原因就是听话。领导人都说人才好用,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觉得奴才好使。我到不是说杜聿明是奴才,但杜聿明确实没有太大的主见。在淮海战役里杜聿明明知道解救黄维是乱命。一旦回头解救,国民党是三个兵团就彻底葬送了,但杜聿明还是乖乖听命于蒋介石的手谕。如果杜聿明不听,也许历史就不一样了。从杜聿明的杜聿明从资历、能力和出身来说,担任重要职务是应该的,杜聿明缺乏独挡一面的本事。缺乏魄力,也就是听话,忠于领袖。也就是听话罢了。再就是没有嫡系部队。除了依附蒋介石之外。杜聿明也没有可以投靠。再就是在蒋介石眼里,杜聿明是和汤恩伯,刘峙,何应钦,陈诚之辈一个档次和级别的。和这些人比起来,杜聿明还是有一拼的,但这些对象也太弱了一些,杜聿明所处的位置不对,再有本事也没有用。关麟征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是杜聿明的上级。他对杜聿明评价是有忠心、只能打顺风仗。缺少历练。他在营团连排的时间几乎没有。业绩比较差,这个评价应该是比较中肯的,做惯了老蒋嫡系,只能唯老蒋马首是瞻,蒋介石战略有余,战术太差。杜聿明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但杜聿明的军事能力确实不高。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4,杜聿明(1905一1981),字光亭,陜西米脂人。23年中学毕业,父亲给了一万元,让他自谋出路。他毅然南下,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黄埔生。25年参加东征淡水之役。杜长于训练,工作踏实肯干,为人处世灵活,认真治军,不稍懈怠,担任团长职务是其一生事业沉浮的关键。不久升任副师长,由此在蒋家王朝内找到了一个稳固的靠山。:l::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全师官兵高昂热忱,顽强抵抗,与敌激战3昼夜,浴血奋战,杀敌不下二千余人。1939年昆仑关战役战斗激烈。杜聿明不计安危、深入前沿部署。敌中村旅团长督战,被当场击毙。激战持续十多天,以中国军队重大胜利而告结束,日军损失惨重,杜部名声大振。1941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撤退回国途中,由于环境险恶,无数中华健儿葬身异堿。师长戴安澜壮烈牺牲,杜聿明感染上回归热,42年率军回到祖国,杜泪流滿面,不能自己。被蒋介石提升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淮海战役中,杜聿明登上蒋介石这辆战车尽其愚忠。战到最后不愿投降,结果做了共产党的阶下囚。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的作用,改造思想使杜等与旧我决裂,重新做人。国庆十周年之际,首批改恶从善的战犯得到特赦。当法官第一个叫到杜聿明,并把特赦通知书送到他手中,他深深地鞠躬双手接过。此刻,喜悦、幸福、羞愧之情交加,热泪滚滚而下,由此,他走向了新生,终于回到了人民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