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儿。”这个是以前的说法做法,现在时代不同,孩子们接受的观念也不同,父母们的家庭教育也不一样。我是80后,记得以前父母那辈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大部分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能动手绝不动口,父母之命大于天,倘若不听父母的话不管对错都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咋们父母似乎也习以为常,接受为主,反驳几乎没有。咱们这个时代不同了呀,社会在飞快发展,我们的见识和思想也在不断进步,父母们的觉悟也与以往不同,他们不再用以前他们父母的观念来教育培养我们,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自由发挥为主,主动干涉为辅。所以,现在很少存在棒打出孝子的情况了。@欢乐园之家
2,“孝子”这个词直到现在听起来都异常刺耳,在现实社会中好像只有“不孝”的时候才会被提到。而不孝其实更多发生在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的时候,和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如果把“棍棒”解释成严格要求,“手捧”翻译成溺爱,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就我所了解的大多数人的认识,好像并非这样。一句押韵的民间传言仿佛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当成了很多父母的育儿之道。说难听点,题目的本意是暴力教育出孝子,尊重孩子就会养育出逆子。这样说你还会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就最新的科学育儿方法来看,洽洽相反。大多数父母在各种平台提出育儿问题的时候,其实很有可能亲子关系或者育儿观念已经出现了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做的是离开屏幕扔掉书本,去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充满亲情的童年。最不应该的是进去一个讨论怎么教育孩子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而忽略了最应该被教育的我们(父母)。观察周围受到过暴力对待的孩子,有可能会看到他们的懂事早、独立要强、勇敢好胜,这些优点的反面却尝尝被忽视,比如心智不全、自我中心、敏感易怒。很早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孩子,这和好多童年失去父母的孩子一样,没什么值得骄傲,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他们过早失去了亲人的安全感缺失。因此他们会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和认知偏差。那些暴力犯罪者,幼年时无一例外经常见到或者承受过成年人之间的暴力相向。而只有把暴力当成解决问题的手段时,他们才会熟悉暴力。在如今社会,暴力更会让人联想到的并不是勇敢,而是违法犯罪。再来说说“忤逆”,原意就有严重的贬义,含义之中就有不孝顺的意思,父母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孩子的唯命是从?如果你希望孩子普通意义上的成功,我想说孝不孝顺跟会不会成功毫无关系。而父母真正想看到的是孩子成功之后还能对自己百依百顺。那是我们做父母的贪婪。但是能不能即有个成功的人生又能和我们保持深厚的亲情呢?我想能做到这样的唯一办法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独立成长,成功的路上永远一条特质是唯命是从。其实简单来说,看看身边那些童年经常遭到父母毒打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不一定就是“孝子”,“手捧”着的也不一定忤逆。单纯的棒打和手捧都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各位读者,如果有在暴力中成长的,请问你们对自己满意吗?如果有,是因为单纯打出来的吗?我想结果是否定的。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把“棒打”理解成在正确的引导下的严格要求,把“手捧”解释成充满爱意的陪伴和关怀,我想更有道理。
3,承蒙邀请,非常感谢!这是国人的传统教育观,我们要继承教育传统,宏扬教育精神;而不能局限于抠字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继承。《增广贤文》有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精确地表达了古人的教育观。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指严厉的家教,和规矩形有助于孩子对家族权威的尊重,这是孝顺的重要标准之一。古人说的严父绝非指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严”的意义有多重,1,不放松,认真曰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与赏罚无不是一个合格教育者应具备的个人品质,同时也都应该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具备了这些品质的教育者也就具备了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威严。古今中外的宗教无一例外地有一尊威严的神,可见教育者须威严是人类共识。2,严者,郑重,庄重也。教育是国家大事,是家庭大事,没有人怀疑其重要性。行使教育权责的父母、老师的使命是神圣而庄严的,其尊严必须得到维护。3,严者,厉害也。就象以德治国离不开以法治国一样,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只有附之于严厉但不严苛的惩罚教育才可能达到教育效果。惩罚教育的核心与棍棒教育一致。古人称父母,尤其是称老师为“严慈”,用来形容两种不同类型的爱护和教育方式。现在人们都在尽力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目的只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已经袂现代的家庭抛弃。但是,我认为,应该赋予“棍棒底下出孝子”以新的意义和内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提倡家庭暴力,它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使孩子纠正错误摆正态度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手段。“棍棒底下出孝子”反对溺爱,提倡用“说服+惩罚”来管理孩子,教育孩子,其实更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性。“过犹不及”不能单一地说哪中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必须要刚柔并济,一番棍棒之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孩子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必须接受惩罚,现在不惩罚你,以后走上社会,会受到更大的惩罚。让他知道,任何人都必须为自已的行为负责。但是打。要“适度”,惩罚要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打完以后要爱抚,讲道理。应该是因人而异,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不能一味打。但作为老师来说,教书育人,最好是不要打骂孩子,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脆弱,一不小心,也许你是好意,也有可能出问题。每个家长肯定都不愿老师来打自己的孩子。可真要管好学生,有的学生的坏毛病是用说服的办法行不通的,有的学生就适合你用打的办法,千万慎重,一不小心打出事来没有替你说话的。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完全抛弃打是不明智的,捧杀的后果更严重。中国孩子在国外闯大祸甚至杀人的,仅就报导出来的看,都是在家被溺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