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正大光明殿 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明朝

1,根本就不用怕啊!除非是能把正大光明匾后和皇帝身边的两份立储诏书全部替换掉,不然就算是能把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诏书替换掉,也没用,因为皇帝身上的那份诏书你换不掉啊!其实,雍正在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时就已经考虑到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诏书会被替换的可能,所以在当时雍正就定下立储诏书要一式两份的规矩,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则由皇帝贴身保管。之后皇帝驾崩,会由御前大臣将两份诏书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就可得确立新皇。如此,即使是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诏书被替换,只要是皇帝贴身保管的那份不被偷换,那换了也白换,因为名字对不上,百官就不会认可,不被认可,那换了又有何用呢?同时这里我们再来简单的介绍下“秘密立储制度”。这项制度是雍正所创立的一种皇位传承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就是依靠这种制度继位的,它的操作方法是:由皇帝事先在立储诏书上秘密写好自己属意的皇子的姓名,一式两份,一份放在自己身上,另一份则藏在“正大光明”匾之后。之后等皇帝百年之后,由御前大臣将这两份同时拆分,然后公之于众,两份确保一致之后,这位皇帝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登基为帝。而雍正之所以会推行“秘密立储制度”这样的皇位传承制度,主要是因为康熙朝诸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他们不顾兄弟之情,互相明争暗斗、倾轧不休,致使骨肉相残,为此亲历如此悲剧的雍正,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们也重蹈覆辙,于是就决定在世时不再立储君,而是秘密立储,如此来避免他们之间骨肉相残。此外,其实正大光明匾后的那份立储诏书也不是想换就能换的,可以说是难度非常之高。首先要知道“正大光明”匾可是在乾清宫,乾清宫是什么地方,那是清朝后宫的第一座宫殿,是后宫的正殿,这么重要的地方可是由乾清宫侍卫层层守卫着,除非是皇帝下诏,不然外面人要想进入这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离地可是有数十米高,寻常人要想换掉这匾后的立储诏书,除非是拿着梯子,不然是换不掉的,试想在有侍卫层层守卫的乾隆宫,即使能让你进去,你也带不进梯子啊!你要带梯子傻子都知道你干嘛。因此,当时要想换掉“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诏书,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此外,即使你能换掉这立储诏书,皇帝那关你再怎样也是过不去的,你总不能去皇帝的寝宫偷偷把另外一份也换掉吧!这显然做不到的。所以你即使是换掉“正大光明”匾后的诏书,等到御前大臣同时拆分这两份立储诏书,到那时候偷换立储诏书的事情势必就会败露,那这位偷换诏书的皇子可就陷入四面楚歌的地步了,这可是欺君之罪,你认为新帝登基会放过他吗?再者谁也预测不到皇帝会不会改变注意,换掉立储诏书中皇子的名字,如果这时偷换,那势必会被知晓,这等大罪可不是皇子能够承受的,他轻者丢爵,重者幽禁,同时可以肯定的是他自此将彻底无缘于皇位。因此,即使是所有人都知道“正大光明”匾后放有立储诏书,也没有人敢去偷换,因为不可能,而且也不切合实际。

2,清朝立储名字被藏在正大光明匾后,古代时没有摄像头,为何不怕偷换?  清朝和其他王朝一样,为了能更好地选择接班人,一般选择的,都是公开立储,可是到了雍正时期,因为雍正上位的流言特别多,他选择了一种秘密立储的方式,保证帝国接班人继任的合法。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八月,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的时候,向他们宣布,因为儿子们都很年轻,确定继承人的事情,要特别谨慎。为了保险起见,他把继承人的名单都写好了,封在盒子里,放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雍正十三年八月,弘历成为第一个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后来,嘉庆道光咸丰三位都是这样得到帝位的,只如大家所知的,后三位君王根本连儿子都没有,这秘密立储的制度也就没什么可能了,当然了,这是后话。  这个立储的圣旨太重要了,万一被人偷换了怎么办?其实咱们能想到的,皇帝们也想得到,他们比咱们更担心有人会搞鬼,所以,他们有他们的办法。(网络图)  正大光明匾是在哪呢?在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是后三宫的第一宫,面阔九间,进深5间,高20米!顺治康熙以此为寝宫,在这里住,也在这里办公,包括读书学习批奏章见官员见使节,举行典礼家宴等,雍正移居养心殿,但经常在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章。  这么一看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是武林高手,一蹿就可到匾额后换东西,而且一直有人把守,晚上也不例外,哪个贼有这么大本事?那会儿又没有隐身衣。  再说了,就算是真的有人能买通内应,乾清宫的侍卫们全都被迷晕了,有高手可以进入,真的蹿上去,拿出了这匣子里的圣旨——想换成自己的意中人,以后某人好做辅国大功臣,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有用吗?没有的。  因为雍正早就预防了这一招,他另外写了一份同样的遗诏,封在盒子里,常常随身携带,注意哟,是随身,就算不随身,也是珍藏密敛的,外人根本不知道。这样,就算是换了匾额后的,没拿到他身上的也没用!  皇帝死后,顾命大臣们,会共同取出建储匣,和皇帝秘藏的另一份对照,核实后宣布皇位继承从,一般而言,他们还都会有口谕。  就这样,虽然没有摄像头,可再能的人也偷换不了。  抛砖引玉吧,巴几句,请高手斧正补充,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3,网友们真是为皇上操碎了心,前段时间看到有人担心太医、侍卫和御厨祸乱后宫,现在又担心起皇上接班人的问题了……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咱们能想到的问题,皇上也能想到。像立储这么大事情,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出问题的。不过既然有人担心,咱们也可以分析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人才有机会偷偷换了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昭书?飞檐走壁的神偷,或者身怀绝世武功的大侠?这都是小说电影里的,咱们就不讨论了。真正有机会的,只能是经常出入皇宫或者是住在皇宫中的人。比如大臣、嫔妃、太监宫女、御医御厨、侍卫……大臣可以首先被排除,因为他们出入皇宫都有太监跟着,而且也不是天天能进来,找不到机会。至于嫔妃,也是重点关照对象,毕竟担负着皇家血脉传承的问题,所以平时没事逛逛花园遛遛狗,在自己的寝宫老老实实待着,不可能让你找到机会去乾清宫溜达一圈的。太监宫女呢?这些人在皇宫中数量最庞大,所以也是重点管理对象。有鉴于明朝太监的混乱管理,清宫的规矩极多。太监不仅等级分明,任务明确,而且互相监督、上级监管,根本没有机会单独跑到乾清宫偷换诏书。御医御厨和侍卫就更不用想了,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安排好在哪就在哪,真有特殊任务也是太监在屁股后面跟着,更没机会了。那有没有可能一群人联合起来呢?比如嫔妃联合太监宫女和侍卫,一起偷摸把诏书换了?虽然操作难度极大,但是也有那么一丁点可能的。但是,皇帝也不笨啊,现在签个合同还最少一式两份呢,传位昭书这种关键性文件,当然皇帝身边要随时带一份。到时候该公布的时候,两份一对比,完全一致,才能生效。所以单独换一份,完全没有意义。当然,最关键是,没人会冒险换这个东西。因为这种事情成功率极低,牵扯人员又很多,一旦被发现这辈子算是完了。不管是嫔妃还是皇子,都知道安稳过日子最重要,谁会傻到自断前途?

4,要说偷换,没有一个地方能百分百避免被偷换。而相对来说,正大光明匾后面恰恰是被偷换概率最低的地方。而且还有进一步的防范措施。首先要说明,清朝皇帝的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就是秘密建储制度。这有象征意义,因为正大光明四个字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手书,代表了清朝正统,而正大光明四个字也代表了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这道诏书是要在皇帝临终或者突然死亡时公布的,所以存放的地点必须明确,不能是个谁都找不到的地方。也不能仅有一两个人知道,否则诏书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故而,无论诏书放在哪里,都是众人皆知的,那就都有被替换的可能。既然所有人都知道,那就要尽量确保在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没法被换掉。正大光明匾是个非常合适的地方。有两点好处:一、戒备森严(乾清宫家宴)正大光明匾在乾清宫,是清朝皇宫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乾清宫在顺治、康熙两朝的皇帝寝宫。虽然雍正以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乾清宫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所在。清朝皇帝每日早朝,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就是在乾清宫外的乾清门。如遇雨雪或是天气寒冷,还会移入宫内。乾清宫西暖阁更是日常批阅奏折、召见大臣的最常用场所,皇帝只要在宫中,几乎可说每日必到。另外,乾清宫还是皇帝和后宫及皇子们举行家宴的地方。因此,乾清宫的戒备可以说是整个紫禁城最严的地方,侍卫们日夜轮班值守,闲杂人等根本接近不了。自然被偷换的概率要小很多。二、高(正大光明匾的高度)单凭乾清宫戒备森严还不够,因为如果放在某个柜子里,来往打扫的太监宫女还是有机会接触到,到时人这么多根本说不清楚。而正大光明匾就不一样。它高悬于宫殿最高处,无论多少人往来,都够不着,要替换后面的诏书得搬把梯子。试想怎么可能有人能堂而皇之搬把大梯子进入乾清宫而不被拦下来呢?唯一能接触的人大概就是偶尔上去掸灰的小太监了。而他们一样不能轻易换掉诏书,因为诏书外面还有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匣子,上锁贴封条。小太监既不可能在梯子上面完成抬匾额取匣子开锁揭封条换诏书再复原的一系列工作,也不可能把一个匣子完全掩人耳目带进宫再拿着上梯子(大小不够藏着袖子里)。所以,高悬的匾额让换诏书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退一万步说,真的被偷换了,也不是没有防范措施。因为传位诏书有两份。一份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则是皇帝随身携带。比如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于承德的时候,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诏书就没找到,后来是嘉庆身边的一个小太监找到了皇帝随身带的那份传位诏书(相传道光即位后原本应该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传位诏书又找到了,还是和小太监发现的诏书一样,传位道光),至少这个双保险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ek58 » 正大光明殿 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明朝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