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朝:商朝:(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商王朝由部落首领汤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才稳定下来,其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个阶段。商朝前后相传17世31位王,延续了近500余年。《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商朝疆域图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可能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始都亳,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夏朝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但是夏朝本身是没有任何直接文献记载传世的,我们关于夏朝所有的历史文献都是后人写的,现在描述夏朝最为详细的就是《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而最早描述夏朝的文献是《尚书》,而即使是距离夏朝最近的记载《尚书》也离夏朝近600年。而事实上中国考古界,也从未宣布过夏朝的存在,紧接着夏朝的商朝所出土的甲骨文也从未提到过夏朝,仿佛他们从未听过这个王朝一样。因此学术界有一个推测,因为夏朝的最早记载来源于商朝,那么有可能他们虚构出这个王朝仅仅只是为了证明商朝也是靠造反起家,来证明自己造反的合法性。而后世的史书记载,夏朝疆域起自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大致构成了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而因为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部落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对比而在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论述,基本上大多数都认可商朝面积和人口均大于夏朝,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并没有太过于具体数据。而且由于夏朝的统治模式,其实可以肯定的说商朝的实际控制领土应该是远远大于夏朝的实际控制领土的。
2,商的疆域没有历史书上画的那么大,这都是我们尊崇古代的结果。商的疆域北面可能到北京辽西一带,这里是商的发源地。南面最多到河南南部,西面也就是山西一部分,到不了陕西,东面大约到徐州,再往东就是东夷了。但是这也比夏要大很多,夏的范围山西河南连接的地方可能性最大,也可能只是一些城邦,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
3,商朝的疆域和夏朝对比,这需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早商,中商,晚商。中商从成汤时代算起,其疆域复原面积就超过了夏朝,晚商是商朝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北抵辽河,西到山西、南到江淮流域,东临大海。早商时期,夏商疆域的对比在“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具备了城市(城邑)的考古遗址,以二里头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其规模也最大。从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文物来看,和商朝时期的文物是相吻合的。其陶刻文字、玉器形态、青铜器样式,都和商朝一脉相承。其地理位置也位于商朝统治区域的核心地带——河南省。因此二里头文化最大可能性属于早商时期遗址,其夏朝都邑的定性仅属于依据,传统文献记载,出现时代的大胆推测。上图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文,结合在该遗址发现的青铜酒爵,都复合商朝文物制式,极其发展脉络。反观夏朝,不论是其王朝历史,文物、文字的发掘,都不具备多少说服性(夏朝历史和商朝有相当的重合度)。因此有人认为夏朝是周朝为了其正统性构造出来的。但我们在可靠的文献、甲骨文中还是发现了夏朝确实存在的记载。甲骨文中多次涉及的“西邑”和成汤的关联,周人将夏成为“西邑夏”,就可见夏朝是存在的。但夏朝的实质形态,和史料记载相去甚远。据考证西邑位于山西一带。夏商应该是平行发展的两个政权。夏和早商疆域对比图因此早商时期,商朝的疆域应该仅限制于河南省部分极其周边一带地区。而此时的夏朝疆域,我们仅能推测其位于商朝西侧的山西一带。中商时期,成汤灭夏的真相在商朝的帝王体系中,成汤的庙号是“太祖”,由此可见成汤在商王朝的地位之高。没有足够显赫的功绩,成汤显然不可能得到“太祖”这样的庙号。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成汤灭夏是真实可信的。但其和历史记载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夏朝统治区域在山西一带,商朝统治区域位于河南一带。两个平行发展的政权,在历史演进中,必然会随着其人口的增多,寻求更多的领土扩展。其领土的关联性,也必然宣示他们会有一场存亡之战。中国地理,图片来自网络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山西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东部(有关中平原、渭河平原),而河南属于华北平原。相对来说,平原地带具备了更好的耕作条件和扩展空间。夏朝朝着东边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此时夏商的实力对比而言,必然是夏朝占据了上风(这及可能和山西一带有盐池密切相关),对商朝政权的威胁达到了最大化。在两个政权的碰撞中,依托地理优势(包括财力、物力,可持续补充人口角度各方向)商王朝最终取得了胜利。在灭亡夏朝之后,一时之间再也没有足够强大的政权和商朝为敌。且商朝在灭夏后,直接控制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商朝甲骨文对此,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佐证。商朝的疆域扩张以直接占有为主,分封为辅,其分封主要针对的是王室庶支子孙群体。而后来的周朝则采用的是大规模分封制。这是因为周朝直接接手了商朝控制下的广大疆域,只能以建立军事据点的方式,逐步完成对商朝固有领土的接管。而商朝在灭掉夏朝之后,并未出现大面积分封。这就有力的证明了,夏朝疆域的狭窄,商朝只需要直接接管控制即可。在成汤之后,商王朝大约经历了600年的统治,其间不断扩张,尤其是太戊、武丁时代,对外扩张十分强烈。帝辛(商纣王)【剧照】从位于臣服于商朝的陕西周政权,江西虎方政权(中后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伏鸟双翼虎可以看出虎方对商朝的臣服),以及商朝宗室位于辽宁的封国孤竹。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中商时代的商朝疆域,比起早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东到大海一部分海岸线,西到陕西,北到辽宁,南到江淮地区。但我们要注意到一点,此时商朝的疆域幅员,是综合了其直接统治其余和臣服区域的总面积。晚商的疆域全盛期商朝疆域最大化,出现在其末期,也就是帝乙、帝辛(纣王)时代。然而实际上,再次之前商朝政权一度中衰,周边逐渐强大起来的政权已经展开了对商朝的反扑。例如人方、尸方、夷方。几乎是东西两方同时开火。帝乙继位后,开始了武力复兴的道路。但因反扑力量过多,商朝武力全面应对。只得纵容了已经逐渐昌盛起来的周政权,并依托周政权对西面政权部族的攻伐,来缓解自己所承受的多方压力。商朝全盛时期疆域图同时,商朝也对周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例如季历、周文王被帝乙和帝辛先后杀害(现在有些考古和文献记载,表明周文王是被帝辛所杀)。对西方的政权部族,采取了应对之策后,商朝把主要军事行动,对准了东边的九夷族群。期间九夷族群数度反复,在臣服商朝和反叛中不断变换立场。然而终商朝灭亡之日,依然没有完成对九夷族群的彻底兼并。反而给了周政权极大的机会。其仅以数万人马的军事力量,就摧毁了商朝都城朝歌。加上对其他方国政权进行了正确的拉拢和安置,周政权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稳定性。即便是后期的武庚之乱,也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被周政权所平定。周朝接受了商朝的统治区域商朝疆域最大时期,应该是帝辛时期。这一时期,南方的虎方卒然灭亡,商朝的疆域已经完全跨过了长江流域,周政权对西边政权部族的兼并,也是商朝在西边的疆域大面积增加,尽管这在实质上只是一时的假象。理论上晚商的疆域覆盖为,东到部分海岸线,北到辽宁一带,西达甘肃,南到湖北、江西北部一线。只可惜帝辛时期的疆域最大化,只是回光返照。单纯的武力征服,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统治制度更新,注定了商王朝毁灭于其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