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起之死。这个历史故事来源于战国时期。白起是一个能人,武将。是战国时期的兵王。在秦国统一六国的事情上立下汗马功劳。其代表作是长平之战。但是皇帝身边有个大臣叫范睢,范睢嫉妒白起的能力,皇帝架不住白起天天进谗言,再加上担心白起造反,就刺死了忠心耿耿的白起。2、伍子胥之死这个故事来源于吴越战争。先是越国战败灭国,越王勾践到吴国为人质,为了复国卧薪尝胆。伍子胥是吴国的大臣,慧眼看到了越王的决心,就游说吴王杀掉勾践。为了活命勾践送给吴国奸臣伯嚭钱财和美女,伯嚭就替勾践在吴王面前说好话,还离间伍子胥和吴王的关系。最终还是伯嚭成功了。吴王逼迫伍子胥自杀。3、韩信之死这个故事来源于汉朝。韩信是刘邦的大臣,为刘邦打天下立下大功。刘邦死后,刘邦的皇后吕后是个狠毒的女人。就涉计残忍地杀死了韩信。4、晁错晁错之死这个故事来源于汉朝。七国之乱爆发后,有心怀叵测的大臣向皇帝进谗言说原来那些诸侯王本来是不会造反的,晁错削藩让他们造反了,所以只要能够杀了晁错,他们就会退兵。景帝极杀死了晁错。但是少了晁错也没有退兵。皇帝后悔也晚了。
2,“登徒子案”,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搞笑的千古冤案,而登徒子也是历史上最冤的男人。登徒子,复姓登徒,名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曾任楚襄王(楚顷襄王)熊横的大夫(政府官员)。当时,楚国有个大才子叫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也是战国后期的辞赋作家,与唐勒、景差齐名。后来,人们常讲的“才过宋玉,貌若潘安;颜如宋玉,貌比潘安。”中的宋玉,讲的就是他,可谓“才貌双全”。就连李白也曾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便体现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颇受楚襄王的器重,经常带他出入后宫。▲宋玉雕像因此,登徒子很是嫉妒宋玉。一天,登徒子借闲聊之机,向楚襄王进谗,先称赞宋玉人俊文雅,接着话风一转,又说其喜发牢骚,还是一个好色之徒,不可让其跟随大王出入后宫,这样会有损大王的名声。楚襄王一听,感到此言有理,想来个当面锣对面鼓,便命人召来宋玉相问:“登徒子说你是个好色之徒,你有何话可说?”但是,宋玉却从容自若地说:“大王,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恰恰相反,登徒子才是真正的好色之徒。”楚襄王疑惑地问道:“何以见得?”宋玉说:“回大王,天下美女以楚为最,而楚之美女,以臣之家乡为最,而臣之家乡美女,又以臣之东邻女子为最美。”反正,在宋宝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将他家东侧邻居家的女子形容成了“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月之姿”的心中女神。▲登徒子剧照接着,宋玉还说,这名女子对他倾慕有加,经常攀上两家隔墙的墙头对他偷窥,而且长达三年之久,但他却如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一般,始终都没有动心过。但是,登徒子就不同了。据说,他的妻子叫苏家琼,人称“草苟儿”,长的发乱耳斜、唇裂齿缺、佝腰驼背、满身癞疥、走路瘸拐、股生痔疮,其丑赛过嫫母、孟光、钟无艳,而且还有人说他的妻子不守妇道,曾与马夫通奸。谁知,他连这样不守妇道的丑女他都喜欢,居然还和他生了5个孩子,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可见他好色到了什么程度。所以,请大王想想,吾二人究竟谁是好色之徒?明明是登徒子糟糠之妻不可弃,却被宋玉说成了好色之徒,况且“有人说”的“登徒子妻不守妇守”,究竟是宋玉的一家之言,还是确有其说,也很难求证。但荒唐的楚襄王竟然相信了这样荒唐可笑的解释,从而认定登徒子就是个“诬陷他人”的“好色之徒”。这样的荒唐之君,难怪会亡国。随后,宋玉便将这段“事迹”写成了《登徒子好色赋》。引注《登徒子好色赋》原文: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自此,登徒子便成了后世“好色、色狼”的代明词,而且这顶黑锅一背就是两千多年,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搞笑的千古冤案。▲屈原与宋玉歌剧照但是,对此有人却说,登徒子就是个小人,活该,没事你去招惹宋大才子干什么,完全就是没事找事、无事生非,结果反落个“自搬石头砸自脚”的下场。或许,这也正应了一句俗话:“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宋宝所写的《登徒子好色赋》只是一篇文学作品,并非历史典籍,本就是单纯的一则寓言故事,可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登徒子这个人。但也有学者认为,就算历史上没登徒子这个人,也应该有登徒子这个原型,而故事的本身则来源于社会。因此,关于登徒子的故事,历史上应该是真正存在的。图片来源网络
3,历史太久太长,冤案数不胜数。从1949年到现在,亦有很多很多冤案。以文革为线,分其为三个阶段:文革前的冤案,文革中的冤案,文革后的冤案。文革前和文革中的冤案太多太复杂,而且夹杂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要整理起来非常庞杂也很费力费心,留待以后时日。文革后的冤案应该从1979年刑法刑诉法以后开始。因为1979年是一个法治的里程牌。纸质媒体时代,冤案报道比较少,不是因为冤案少,是因为各种原因报道的少,所以民众自然知道的也少。网络时代报道多了,才开始注意冤案问题。随便列是10个:1,河北聂树斌案。2,湖北佘祥林案。3,福建念斌案。4,江西张玉环案。5,河南赵作海案。6,云南杜培武案。7,湖南滕兴善案。8,浙江张高平叔侄案。9,云南孙万刚案。10,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近十多年来,为防范冤案,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有很大的进步,相信冤案会越来越少。
4,千古冤案,看到这种字眼,毛猴我都有点心寒,多么希望社会正气永存,现在及未来不要出现任何一个冤案。不想有冤案,就要从历史中去解读。毛猴带您寻找历史上的千古冤案:一、窦娥冤最能想到的就是窦娥冤了,不过窦娥冤,并不冤,因为它是戏曲。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情节反映出元代贪污官吏“无心正法”,草菅人命,以及百姓有冤无路诉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弊病。这东海孝妇故事是这样的:东海郡有一名孝妇,年轻时守寡,膝下无子,但她还是全心全意的侍奉婆婆。婆婆劝她改嫁,孝妇始终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奉我一直很辛苦。她没有孩子,又守寡。我现在年纪大了,长久下去会拖累她,该怎么办才好?”。不久之后,婆婆就自缢身亡了。婆婆的女儿向官府告状:“媳妇杀了我母亲”。官府拘捕孝妇,孝妇坚称没有杀害婆婆。但在官府的严刑逼供下,孝妇被迫承认自己杀死婆婆。地方官定案后,将案子报呈上级官府。于定国担任郡决曹主管司法,他阅览卷宗后,认为妇人奉养婆婆十多年,并且以孝心闻名乡里,一定不可能杀害婆婆。不料太守听不进去于公的劝告,于公和太守激烈争论,仍旧无法达成目的,于公为此抱着卷宗在家里大哭,并辞去了官职。孝妇冤死后,东海郡大旱三年。新任太守到任后,请人占卜大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该被判死,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强行决断,原因就在于此吧?”于是新任太守亲自前往孝妇坟前,杀牛祭祀,并为其立碑,上天降下倾盆大雨,当年丰收。郡中百姓因此更加敬重于公。二、杨乃武与小白菜其实这案子并不复杂,杨乃武是浙江余杭县的一个书生,从小就聪明,学习又认真,所以顺风顺水地考到了举人。在过去,举人就是很大的一个功名了。杨乃武三十三岁就中了举人,风华正茂,功名在身,在社会上自然就会被人高看一码,日子过得也富足殷实。恰在这个时候,有个开豆腐店的老板叫葛品连,领着老婆租住在他家。葛品连倒没啥,就一个卖豆腐的老实人,除了干活不会啥。可他那个老婆却不得了,名叫毕秀姑,长得细眉大眼,皮肤白净,还喜欢穿一件绿裙白衫,人送外号小白菜,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很是惹眼。按说两家人在一个院子里住着,相互照应着倒也处得和睦融洽,只是有一个问题引起了街坊邻居的议论,那就是小白菜喜欢学习,杨乃武喜欢教人。可以想象,一个花容月貌,一个风流倜傥,住在一个院子里,还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在中国这个社会,大家不嚼舌头就怪了。问题如果到这里其实也没啥,读书人,闹点绯闻,只要两家的配偶不计较外人说也没用,只是这杨乃武觉得有些话好说不好听,或许是怕因此坏了自己的名声,影响自己的前程,便以家里房子要用为名将葛品连小白菜两口子撵出了杨家。事情到这里,依然很正常,那些风言风语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人遗忘。可其发展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搬家没几天,葛品连暴病身亡。这问题就大了,当初武大郎死的时候也说是暴病身亡,一个卖豆腐的老实人,无缘无故怎么就死了呢?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那些流言蜚语,于是大家的议论更加甚嚣尘上,终于,一个人坐不住了,颠着小脚就上了县衙。谁?葛品连他娘呗。老太太又是击鼓,又是下跪,连哭带叫地闹得动静很大,自己儿子死了,情绪失控也属合理。余杭知县刘锡彤立即升堂问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般情况下,县太爷并不愿意接手这样的案子,胡乱应付一下,打发老太太回去也就那样了。可听说是葛品连的老娘来告状说儿子被小白菜和杨乃武害死了,刘锡彤立即来了精神头,为什么?因为刘锡彤早就与杨乃武有了过节。原来,杨乃武这人不仅学问好,还嫉恶如仇。余杭当时官员在收粮时浮收舞弊,粮户甚为不满,便请杨乃武写状子上告,不仅如此他还在县衙的照壁上贴对联“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讽刺本县领导,说刘县令无法无天。这样一个人,刘锡彤早就打算想法子治治他,这回儿机会来了,绝对不能放过,于是他立即下令抓捕毕秀姑。小白菜一个妇道人家,哪见过这阵势,又是钉板又是夹棍的,受不住,只好按照官家的诱词说是杨乃武买了砒霜给她,她给老公下了药。拿到供词,刘锡彤又逮捕杨乃武,同样严刑拷打,你不是牛逼吗?还写对联讽刺本县,就你嘴巧,你是继续做你的硬汉子啊?结果杨乃武最终屈打成招,签字画押承认是自己与小白菜勾搭成奸,害死了葛品连。在我们的印象中,过去帝制时代,领导说了算,杀个人说句话就行了,其实是一种误解。任何朝代凡是想长治久安,都会把自己装扮成正义的化身,都不会无缘无故杀人。大清当时就有严格的司法制度,以彰显其至少名义上法制国家的本质。县令也就是县长被称作青天大老爷,在本县老百姓看来牛逼哄哄,其实权力很有限,只能审定像阿毛阿狗打架,像牛二不孝敬父母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案子。如杨乃武杀人这样的案子,他只能初审,提个初步判决建议,然后交给上一级领导定夺,谓之“审转”,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二审。当时的杭州知府是陈鲁,他接到案子后没有犹豫,上来就用刑,比刘锡彤还狠,跪火砖、上夹棍,人都是肉长的,谁不怕疼?杨乃武被整得死去活来,最后想一死了之,就承认了。我们很纳闷,陈鲁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也和杨乃武有仇?其实什么都不是,他只是和刘锡彤是好朋友。哥们办的案子,更何况这姓杨的还和哥们有隙,整整他出出气理所当然。就这样杨乃武被判斩首示众,小白菜被判凌迟处死,上报省里会审后就等结案了。三、崇祯冤杀袁崇焕袁崇焕是辽东守将,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吴三桂都是他的手下部将,尊称为“袁督师”。宁远大捷,让清太祖努尔哈赤受到重伤,不久死去!接班的皇太极处心积虑想要除掉袁崇焕这个障碍!于是捉了一个明朝太监,偷偷放走,故意让他看到自己和假扮的袁崇焕商量投降的事!太监回去告诉崇祯,崇祯大怒,将袁崇焕判处凌迟酷刑,活剐了3000多刀!可笑的是,在袁崇焕被杀了142年后,敌人的子孙,乾隆为袁崇焕平反昭雪!您说他冤不冤!其实,冤案太多了,每一桩冤案都是悲哀的,那么成为千古冤案的,只是他更能在老百姓心里扎根发芽而已罢了,也就是影响面广、影响力大,被大家所熟知,就成了千古冤案了。您说是不?比如说,历史上很多不知名的小辈人物被冤致死,做替罪羊的,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时时刻刻发生,那他们不冤吗?他们太冤了,冤的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更何况,连翻案一说都不可能。所以,毛猴和您都希望没有冤假错案,没有千古奇冤。最后,赠送两句:1、周恩来《千古奇冤》诗:“千古奇冤,江南一案;同室操戈,相煎何急!”2、“我认什么错?我有什么错?我~应该昭雪的。”——王朔《过把瘾就死》的经典台词!我是毛猴,若欢迎我的解读,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