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真天子 南明永历帝墓

1,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八旗子弟居然做起了“反清复明”之事?的确,当年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那么,这件事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呢?当年在云南驻军的不止吴三桂一人,还有八旗子弟,特别是一个名为兀儿特的正蓝旗将领,他特别看不上忘恩负义的吴三桂,并且兀儿特还一直都觉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气,是一个值得拥戴的皇帝。于是,兀儿特便集结了他手下的将士想要拥护朱由榔杀出重围,然后再图“反清复明”大业,不料兀儿特根本斗不过吴三桂,最终被吴三桂击败,而永历皇帝也被吴三桂杀害。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八旗子弟要这么做呢?仅仅从兀儿特一人觉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气肯定不是不够的,毕竟当时永历皇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凭着相貌就能让人给他卖命,听起来总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真正出问题的地方是在八旗内部的矛盾上。如果放在现在来看的话,满族无论是什么旗,都是一个民族,但是在过去,不同旗的人只属于他的身份,民族观念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强烈,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带着政治理念。从君臣关系上来看,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多少谋反之事?简直数不胜数,但是最后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君臣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忠与不忠罢了,而这种关系也可以反应到兀儿特和康熙身上。要知道,清朝的皇室都是来自建州的爱新觉罗氏,但是,以兀儿特为核心的这些人并非来自建州,之前和爱新觉罗是并无关系甚至可能是敌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海西的女真人,或者是来自叶赫那拉氏部落。随着建州爱新觉罗氏统一了整个东北大地,他们这些部落也走上了被同化的道路,但是,不同部落之间的矛盾依旧得不到妥善解决。所以,当年那些以拥护永历皇帝为由的女真人,很有可能是之前的海西人或者叶赫那拉氏人,被强行编入了正蓝旗或者其他的旗。而他们这两个部落的人,和建州爱新觉罗氏的观点不同,对于明朝的态度一直都以较为亲近为主,并非敌对。本来他们的祖先就拥护明朝,这个时候他们站出来拯救永历皇帝也是有道理的。不仅如此,他们这些人还可能希望借着这样的机会,将建州的女真部落干掉,要知道满族各个部落的关系非常复杂,之前都是被爱新觉罗氏以武力征服,不仅他们这两个部落对爱新觉罗氏不满,其他的部落也难免会有很多人对爱新觉罗氏不满。将永历皇帝挟持之后,号召其他反对爱新觉罗的女真人,推翻爱新觉罗氏朝廷,然后让永历皇帝做个傀儡,他们便可以掌握天下大权了。所以说,这次营救永历皇帝的行动完全是女真内部矛盾的展现,但是这次造反的规模并不大,最终被吴三桂轻轻松松镇压。只不过,经过了这次叛乱之事,吴三桂心中也非常恐惧,等不及将永历皇帝押送到北京便杀害了。

2,就好像当年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个战俘,身边的蒙古人却费尽心思保护他,甚至瓦剌上层贵族与之成为好朋友。永历皇帝也是如此,的确有满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历皇帝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辫为号准备护送朱由榔反清复明。当然,这只是小众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史书记载:满洲军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意思就是说满洲八旗正蓝旗中,有个叫做“兀儿特”的官吏非常看不惯忘恩负义的吴三桂,认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义,而看了永历帝朱由榔的相貌之后,认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拥戴。而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正统汉人皇帝的朱由榔,相传其自幼英气不凡与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钧非常相似。这群清兵准备拥护永历帝杀出重围,北上川陕进攻北方的清廷,最终“反清复明”。当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吴三桂以重兵绞杀。而关于这群清兵为什么准备拥立朱由榔,因为朱由榔有天子之相这种说法自然太扯了,真正比较合情合理的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这群背叛满洲的清兵,属于海西女真或者叶赫部族,并非建州女真。与明帝国之间一直都有暧昧不清的纠葛,自然是希望拥护永历皇帝恢复明朝江山。而第二种的话,就是这些清兵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女真诸部也分成很多种,这群清兵如果借帮助永历帝恢复江山为名,干脆反了建州女真。最终让永历帝做个傀儡,自身就能够掌握天下大权。无论历史真相如何,明朝灭亡清朝定鼎天下最终都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3,满洲人要“反清复明”这种事儿搁到现在绝对让人难以置信,但是要搁在大清朝,人们就不会感到任何奇怪或不理解。因为现在的“满族”基本上是以大清朝的“旗人”阶层为主。而旗人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个身份,类似于周之“国人”、汉之“功臣”、元之“怯薛”、明之“勋卫”,都属于君臣关系,是“政治概念”,而非“民族概念”。好,既然是君臣关系,那按照近代以前的惯例,就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也就说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只有概念先讲清了,才可以再分析细节。据钱海岳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纪》记载,明昭宗,也就是永历帝纵使蒙尘之后也不失一位帝王和君子所应有的气概:“上自蒙尘,冠马尾楞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好,很多人会说,钱海岳有“倾向性”,所以其言不足为据。那我们在看一看当时的目击者怎么说的。清初独立学者刘献廷先生从当时的亲历者、明降臣吉坦然那里得到的记载。“永历之自缅归也,吴三桂迎入坐辇中,百姓纵观之,无不泣下沾襟。永历面如满月,须长过脐,日角龙颜,顾盼伟如也。有满洲人见之,以为真天子,遂有密谋以图中兴者。事泄,诛四十余人焉。予(刘献廷)曰:“我向闻其人,而遗其人之名,先生犹忆得否?”(吉)坦然曰:“亦忘之矣。然于法场上见为首者长七尺余,形如虎豹,皆言其膂力绝人,骑射为满洲之冠,永历以此益不得更延时日矣。”同样记载了明昭宗一望而知的君子气象和满洲将士对这位真天子的仰慕,同时也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清兵之中满洲人和吴三桂的旧部一直关系紧张。而且《唯罪录》的史料还透露了这些满洲将士是两白旗和正蓝旗的。到此揭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就出现了。大清朝从老憨王起兵反明到三藩之乱以来半个多世纪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内讧不断几乎就没停止过。永历通宝,在清初藏有这种钱是要杀全家的。明永历帝殉国处。比如老憨王杀弟舒尔哈赤及三子阿尔通阿、阿敏、札萨克图。而皇太极、多尔衮兄弟对兄弟功臣的“萁豆相煎”比之于汉明二高帝之“鸟尽弓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有两次株连甚广,那就是天聪九年,正蓝旗旗主,御弟五王莽古尔泰在死后被揭发私刻帝玺、图谋篡位,以大逆之罪追夺爵位,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同时,正蓝旗建制被取消,属员被分别编入正、镶两黄旗,“八旗”一时成了“七旗”。虽然时隔不久,皇太极又将正蓝旗恢复,但此时的正蓝旗已不复当年的风光。再往后,正蓝旗又因为新旗主豪哥被整肃而再受牵连,并被发去戍边当差而且待遇恶劣。此后,两白旗因为旗主摄政王多尔衮主政,取得了许多利益,如在京畿周边侵占原两黄旗圈占的旗产土地;但在多尔衮和阿济格死后,两白旗受到清算。多尔衮一党如罗什、博尔惠、額克亲、吴拜、苏拜、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皆被论罪。如此频繁和大面积的内讧,在旗人内部,尤其是正蓝旗和两白旗的将士们因受到株连,以至于心怀二志者自然大有人在。所以趁势起义,甚至反清复明也就不足为怪。更何况旗人之中更有大量的尼堪外兰部、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这些和建州女真有杀君亡国之恨的部族,如果这些人决定发动起义那就更在情理之中。“自古降王难瓦全”——纵然苦心竭力,但也难逃“成王败寇”的结果,爱新觉罗的子孙比朱家的宗室只是早晚;看着江山易改,生灵涂炭,清之遗老比明之孤臣也不过是异代同悲。

4,这并不是野史传闻,而是史书中确有记载的真事,而且参与的满洲官兵相当众多,仅被杀者就高达2000多人。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公元1662年,永历皇帝自缅甸被掳归来后,驻扎于云南的正蓝旗某章京军官,计划率领属下官兵发起暴动。按照他们的计划,他们首先向吴三桂所属的汉军发起袭击,救出被关押的永历皇帝,得手后的他们再一路北上进入汉中,在那里重新恢复明朝政权。只可惜,由于消息提前走漏,吴三桂反而抢先对他们发起了袭击,最终,这起劫持行动在中途就遭到流产,2000多名满洲八旗官兵被杀。当然,由于史书中没有明确那2000多名死者是否都是满洲八旗官兵,也不排除这股政变力量中还有部分蒙古官兵和汉军官兵参与。但主谋是满族正蓝旗,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可很多人对此恐怕会相当的疑惑,话说满洲八旗是清朝最嫡系的军事力量,他们怎么可能会选择叛变?且不说随着永历皇帝的被俘,中原大地基本实现了大一统,在这样的局面背景下,他们还选择背叛,这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但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八旗的历史,这个结果恐怕也并不意外,或者更准确地说,在清朝统一全国之前,满洲八旗根本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曾经爆发过多次内讧。很多人都知道努尔哈赤所统领的建州女真时代,他创立了满洲八旗,但那是满洲八旗扩大之后的结果,在创立的早期,建州女真其实只有两旗:努尔哈赤所统领的红旗,弟弟舒尔哈齐所统领的黑旗。自公元1601年开始,随着建州女真的进一步扩张,努尔哈赤再设一旗——白旗,与此同时,他将原有的红旗与黑旗改名为黄旗和蓝旗,这三旗也就成为了随后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的雏形。所以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正蓝旗原隶属于舒尔哈齐,由于这位努尔哈赤的亲弟弟在随后企图背叛哥哥,舒尔哈奇最终被幽禁致死,正蓝旗也遭到打压和拆分。尽管舒尔哈奇死于1611年,距离永历皇帝被俘已经过去了整整51年,但由于旗丁的世袭制,正蓝旗的人即便过去多少年,其子孙后代也是正蓝旗,即便有部分人马被划归到其他旗中,作为非嫡系人员,他们往往也得不到同等待遇。且不说随后的几十年,正蓝旗又遭受到了更进一步的打压。舒尔哈齐被夺权之后,正蓝旗被拆成两部,一部分继续归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掌管,而另一部分则交给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进而演变成了后来的正红旗。也就是说,在阿敏时代,正蓝旗的力量受到了削弱。尽管随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努尔哈赤将阿敏调往镶蓝旗担任旗主,亲儿子莽古尔泰成为了正蓝旗的旗主。但后者也不是省油的灯,在舒尔哈齐去世的20年后,公元1631年发生的大凌河之战中,由于他与皇太极发生了御前露刃的冲突,莽古尔泰和正蓝旗受到了严厉处罚,直接被皇太极夺走了五个牛录。一年多之后,莽古尔泰离奇暴死,不久后接替其位置的弟弟也突然神秘死亡,这两兄弟死后,正蓝旗的部分将领举报莽古尔泰曾有谋反之意,盛怒之下的皇太极并没有再将正蓝旗旗主的位置交给这两个兄弟的后代,而是直接交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正蓝旗摇身一变,又成为了皇太极的嫡系人马。可这种好景并没有维持太久,十几年之后,即公元1648年,刚刚征川胜利而归的豪格就遭到多尔衮的诬陷,多尔衮以谋反等多项罪名将豪格幽禁致死,并趁机收编了豪格麾下的正蓝旗。当然,为了清除豪格在正蓝旗内的嫡系实力,除了一部分将领跟豪格一同获罪之外,正蓝旗也再一次遭到拆解,部分人马被划归到多尔衮最嫡系的两白旗。但随着第二年和第三年,多铎与多尔衮的相继死亡,清朝这支最大的摄政王力量彻底垮台,早已隐忍许久的顺治趁机开刀,在对多尔衮的余党展开大清洗的同时,其最嫡系的两白旗被顺治彻底收编。但由于多尔衮早年的势力太过于庞大,顺治无法做到斩尽杀绝,出于安抚的需要,顺治没有吞并正蓝旗,而是将正蓝旗交给了多铎的儿子多尼。顺治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多尔衮的人马,而另一方面,考虑到正蓝旗当年是被多尔衮强行掳掠而来,正蓝旗对多尔衮一派的忠诚度并不高,将这一旗交给多铎的儿子多尼,顺治根本不会害怕多尼会带兵造反。且不说当时的多尼年仅14岁,而正蓝旗在几经打压之后,最终也只剩下21个牛录、理论6300人的人马。但由于连遭打压和拆分,每个牛录的人数根本不足300人。这也直接导致正蓝旗成为了当时满洲八旗最尴尬的一旗,因为这一旗曾经敌对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随后又遭到多尔衮的打压,即便摆脱了多尔衮,但自己也同样扣上了多尔衮余党的帽子。这也直接导致正蓝旗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在其他的满洲八旗已经驻扎于各地的大城市,开始享受清福的时候,正蓝旗却被调到西南前线,参与针对李定国孙可望一派的南明残余势力的镇压。而我们非常熟悉的,发生在公元1659年的那场磨盘山血战,正蓝旗就是参战主力部队,由于该部遭到李定国的伏击,正蓝旗最终损失惨重,正蓝旗旗主多尼受到严厉处分,这也直接导致其于两年后抑郁而死。尽管顺治随后大笔一挥,又将该旗的指挥权交给了多尼的儿子鄂扎,可鄂扎当时年仅六岁,根本无力控制正蓝旗,正蓝旗的残余人马直接变成了一支没有指挥的军队。没人替自己说话,自己还一直待在云南剿灭南明政权的前线当炮灰,顺治不待见,自己一直还扣着多尔衮阵营的帽子,正蓝旗可谓是里外不是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满洲官兵产生造反之心,这就可以理解了。且不说此时的永历皇帝虽然被俘,但湖北的西北部仍有坚持抗清斗争的夔东十三家,所以正蓝旗计划救走永历皇帝前往汉中,这也是相当符合实际的。两路人马一旦结合,或许南明政权最终仍会灭亡,但它的寿命或许能更延长一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ek58 » 真天子 南明永历帝墓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