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谢谢邀请。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说清几个概念。陕西,现代省级地名,来源于周召共和时,周公主陕西,召公主陕东。陕在哪里?在今天河南三门峡北部有个陕县,周时叫陕垣。我们接着说秦,这有点复杂。秦,古部落名,发源于甘肃天水一带;战国时诸侯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流官王朝;陕西简称。在接着说陕西人,因为陕西是现代省级行政区划,那么,陕西人自然就是现在居住于陕西或者祖籍在陕西的人。再看秦人,现代陕西人没有人自称秦人,因为不管是古部落的秦还是诸侯国的秦都与后来的陕西有很大区别。所以,陕西人并不一定是秦人,而不是陕西人也未必就不是秦人。那么,古秦人(大秦帝国中称老秦人),是怎么从天水一带来到如今的陕西关中(不包括陕南陕北,这两块居民来源就更复杂,不如说他)的呢?这与历史上东西周分界有关。我们知道周王朝是分封制,天子都城以外的人地都是分封给诸侯国的,早期的关中一带分封给了大大小小五六个诸侯国。天子都城是靠诸侯军队抵御外敌,称为勤王。日常支出也是来自诸侯朝贡。西周末年出了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周都城被犬戎所破,周王室流离失所,王族分裂。平王自立,受到关中一带诸侯抵制,平王被迫东迁洛阳。但是,东迁路途无一兵一卒护驾,这时出来了一队兵马主动护驾。这一队人马不是任何诸侯的兵马,而是来自天水一带不属周天子管辖的秦部落。秦部落为何要挺身而出护送并不是自己天子的平王呢?原来中原地区已经建国一千年了,周原以西(今宝鸡以西)地区,还是部落(李渊祖父还在南部建立过一个小国,直到太宗李世民时期才统一如大唐版图)。西部部落很向往中原地区有强大的中央王朝,一直申请加盟,请周天子为其加封。但周廷认为,分封诸侯要议亲议贵议功,比如皇室议亲,文王武王的儿子们都应该分封,即便被消灭的殷商后裔也要议贵分封,姜太公要议功分封。秦部落非亲非贵,也无功于社稷,不能封王,只能继续做野人,不能王化实行王道。但是,老秦人不死心,苦苦追求,做找机会为周社稷立功(亲贵那是生而有之,争取不来)。终于等来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于是舍身护驾东迁。到洛阳后,周平王感其忠诚,封其为秦国,辖原周王室故地。又因为对关中一带诸侯不支持自己怀恨,授权秦人得专征伐。秦国正式进入王道,并借天子得专征伐的授权,开始了吞并小诸侯国,统一关中,这也是战国时期的起点。秦统一了关中,建立了强大的诸侯国秦,这时,秦国所有居民都是秦人,但还在习惯上分为老秦人和新秦人。从天水一带来到关中及其后裔,称为老秦人,关中原居民称为新秦人。老秦人属于西戎(古时以中原地区为中国,四方分别统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人,实际上周人也是西戎人。孔子说,成汤,东夷人。文王西戎人。如此划分,实际上留在天水一带没有入关的一批人,也是老秦人。所以,秦人是指秦统一六国前的所有归属与嬴政管辖的所有人,也可以指秦统一后所有的秦朝人。这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所以,秦人不等于陕西人,陕西人也等于秦人。这跟华夏人(中国人)不等于河南人,河南人也不等于华夏人一样的道理(实际上,原始华夏人是夏王朝的子民,在东夷人商灭夏后被逐出中原,一路向西进入关中后,一部分继续向西与西戎人融合,一部分转向陕北一带,成为后来的匈奴各部,东夷人入驻中原建立殷商,鸠占鹊巢自称华夏,真正的华夏人反而成了西戎北狄),历史有时候就这么滑稽。
2,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海纳百川,才成为今天十四人口的大国。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陕西也和各省一样不能例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世代生息在这片黄土地上,上承周秦,下启汉隋唐,蕴涵成了大气、刚强、胸襟广阔、开天辟地的性格,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以后经济重心东移,长安失去了国都地位,虽然有些落莫,但敢为天下先的民族性格没有变。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武昌起义,在北方第一个响应;抗战时期的西安事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西成为抗日中心;成为解放战争的中心!这些都体现了陕西人优秀品格。再重复一遍,陕西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同各省一样汇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3,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定论。有一点毋庸置疑,陕西人肯定是秦人。先以关中地区来说,宝鸡,岐山,扶风,武功,眉县等沿渭河两岸的西府人,是西周时期的原住民,比秦还早。渭河流经到东府的潼关入黄河,包括东府的渭南,二华县,大荔等地,这就是“八百里秦川”的来历。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同时它孕育了庞大的农业人口,为大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粮食,人口,兵源的后勤保障。秦末刘邦入关中被项羽封为汉王,管理汉中,巴蜀之地。将陕西关中地区给了三位秦国降将:封章邯为雍州王,管理咸阳以西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管理咸阳以东地区;封董翳为翟王,管理陕西北部(陕北)地区,这就是陕西称“三秦”的由来。陕西人口大规模的南渡迁移是西晋亡后的“五胡乱华”到南北朝时期,三秦大地充斥着羌,氐,鲜卑,匈奴等民族,这一段历史应该是民族大融合最高潮时期。下来是唐由盛转衰的末期,朱温毁长安,长安城夷为废墟。长安都城一带居民东迁至洛阳。有人说下来的金国占领陕西全境时,大量的屠城,汉人几乎被屠戮殆尽是不正确的。金人入北由于南宋就挨着陕西的四川一带抵抗了很多年,金人采取了怀柔政策,例如:维护各地孔庙,耀州药王山金人为了敬仰药王孙思邈,还修了金殿一座。古代战争时期屠城是一种正常的发泄,恐吓行为。也并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屠城,见人就杀。以后的元朝蒙古人入住中原也不得是杀光汉人,只是严厉防范,羞辱汉人而已。到了近代同治回乱有人说,陕西汉人被杀光,纯粹扯淡胡说八道而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人的天然求生欲望也会让此地民众生存下来。遇到战乱兵祸以渭河两岸八百里秦川的百姓会躲避进秦岭山里,躲过一年半载,等战乱平息下去,又会回到原地生活。有的在外长到少年之时再回到秦川山塬地带,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反反复复的迁移,主要是渭河两岸,土地肥沃,又有秦国时开凿的郑国渠,关中地区水利在古代是较为发达的,北方主产小麦地区就再出在秦川渭河两岸以及北部山区地带。这一点和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吃惯陕西面食的人到天南海北,也会为一碗面而复返原出生地。这也是周秦汉唐遗风,唯有陕西秦人最具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更不用说,留下的戏剧文化,语言民俗,更是周秦汉唐最直接的文化传承。可以这么说,陕西长安一带由于历史上是都城所在,战乱频发,这个走了,那个来了如同走马灯一样,已经汇聚了多种文化,游牧马背文化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西府渭河两岸仍然以周,秦人后代为主。陕北以游牧民族融合为主,陕南受到融合较小,以大巴山文化为主体。到了1942年河南花园口黄河泛滥成灾之后,又有300多万河南难民沿着陇海铁路向西来到陕西,陕西人是不是秦人?是一个地域性挑衅话题,有的人甚至以科学上的医学检验,单眼皮来自蒙古人之说,这些话题有的可能涉及到一些历史渊源,有的要不是闲的无聊,要不就是别有用心。陕西人一定是秦人之后,秦人的根一定存在于三秦大地上。(一家之言,难免有遗漏之处,望请其他网友补充观点,反驳观点在交流学习的基础上共同讨论。)
4,秦人当然还是关中多了!其次是西南地区!我们可以用方言来看这个问题!今天的关陇话的分布和秦传统势力疆域是符合的。有人会说秦时的语言和今天的关陇话莫非一样?答案是:不一样,但是它的确是秦人语言最直接和最接近的现代汉族方言了!关陇话分东府口音西府口音,东府口音咱不谈,就是今天的西安话为代表,东府地区从秦时就开始有大量关东移民进来,随后作为中国文化经济军事政治中心又数千年,语言上难免会有所改变!但是西府地区就不一样了,西府地区多为山区塬面。受灾祸波及小。所以关中有难,西府往往是关中人逃难避灾的首选地,其次是巴蜀!我们拿西南话作为今天关陇话是最接近秦时关陇话的侧面证据吧!虽然如今的西南话形成于明清,但是它依然传承了古代巴蜀地区所使用的语言――关陇话!秦征服巴蜀后,对本地土著不断驱赶和屠杀,当然伴随这从秦地移民到巴蜀的政策执行,到秦统一前期,巴蜀的秦人人口数量已经占了压倒性优势。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也带去了秦人的血脉和语言文化!这是秦人第一次大规模迁移巴蜀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三国时蜀国北伐,在关陇西府地区整县整郡的掠夺强制性迁移秦人到巴蜀。关陇流民在这个时期,给蜀国制造的麻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暴动抢夺时有发生。第三个时期五胡乱华时期,关中一部分人向西进入西府山区和河西走廊,因为河西走廊和西府地区在五胡乱华时相对比较安定政权更迭时,武力斗争也不那么激烈。一部分留在原籍,关陇世家了解一下。这个不用多讲吧?是他们结束了乱世,还华夏于中国!整个乱世期间胡人在关东地区肆意屠杀汉人,但是在关陇地区却和和气气。为啥?因为关陇豪强势力巨大,关陇汉人始终保持武力存在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向南进入巴蜀。第三个大规模南迁巴蜀的时期是唐末,第四个规模南迁巴蜀的时期是北宋灭亡,第五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巴蜀地区在宋朝前的主流语言就是关陇话。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个时候迁入巴蜀地区的移民源头众多。关陇秦人并没有占绝对优势,加之使用关陇话土著因战乱锐减,导致巴蜀语言和今天关陇话出现了差别!但是秦人的关陇话依然在巴蜀今天的西南官话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今天西南话去掉那种旋律后,词汇发音和今天关陇西府话可以达到百分之95以上的一致!还有关陇话中代表戏曲《秦腔》《蒲剧》的历史都是上千年的!所以秦人绝大多数还在老地方,西府地区最多宝鸡咸阳西部平凉天水庆阳。西府话也是最接近于秦人的语言!还有关陇地区的民俗活动,宗教祭祀!婚丧嫁娶!也都是最接近周礼和秦人的!比如对上古华夏神灵的祭司,还有型制和商周青铜器一致的祭祀用品花馍和“供”剪纸布艺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