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湿气之说,很多人很在乎,尤其是一些爱美的女士。大部分人认为湿气重,看舌像,如果舌头有齿痕,舌胖大,那么就是认为是湿气重。当然这是中医望闻问切中望诊的一部分。看到这种舌像中医认为是脾虚,就会用一些健脾的药物,如茯苓、白术、薏苡仁、赤小豆等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中药,当然这些中药也可以用来当饮食调理身体。这种做法是大部分人所了解与认可的。俗话,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的形成与治疗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应该坚持持之以恒。但是我觉得除了健脾利湿外,还应该考虑气的作用。在中医里,气分为宗气、营气、元气、卫气,当人如果气机不畅,导致水湿内停,也会引起体内湿气过重。西医认为跑步运动消耗了体内的能量,但我觉得运动不但只是消耗了能量,同时也能够通畅气机,使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呼吸的方式排除体外。中医认为,肺主呼吸,肺虚也有可能导致水湿内停。寒凝气滞也有可能导致水湿内停,所以具体体质要具体辩证。这就是所谓的辨证施治。
2,曹操向华佗讨要的祛湿良药,只需“三物”,建议收藏!湿气从古至今都是令人头疼的一种病症,不仅对身体危害性很大,而且非常难祛除,影响身体健康,东汉末年的曹操也被湿气困扰过,最后找神医华佗要来一个方子,久服才得以见效。曹操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下面这四种情况的话,就是湿气重了。1、看大便:大便主要的特征就是易便溏,大便不成型,容易粘在马桶上很难冲走,并有异常的酸臭味。此外,排便的时间、次数都会增多,还会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觉。2、看形体:湿气重的人看起来要比正常人要臃肿,肥胖一些,中医上常说:“瘦人多虚火,胖人多腻湿”,所以看形体变化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湿气重,如果一个人短时间内增肥很大,那么就可以判断出他的湿气严重。肥胖肚子大3、看舌头:舌头是看湿气的一个重要部位,中医常以舌头观察人的病症情况,如果你的舌头非常的肥腻,湿滑,颜色发白发黄严重,而且舌头上布满了齿痕,那么可以肯定你身体的湿气依然超标了。4、看耳朵、头发:头发油腻,即使洗完头后依然感觉头发很油;耳朵里的污垢呈现油状,容易留出,这些都是人体湿气过重的原因。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症状,通常不以为然。头发出油那么华佗告诉曹操的祛湿方子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红糖姜枣茶了,对于一些女性而言,应该相当熟悉,每次来例假的时候都会去煮上一杯驱寒,但其实红糖姜枣茶不仅可以祛除寒气,它对于祛湿也有非常好的效果。祛湿散寒从古至今,红糖枣姜茶在各种古典医书中都表明了它在祛湿散寒方面具有的特殊效果与作用,身体里许多疾病都是由身体里的湿寒之气所引起,久难痊愈,而姜祛湿散寒效果极佳,并且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一直受到大家的热爱于推荐。红糖姜枣茶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1、将红糖、红枣、生姜片放进烧煮的器皿中;2、引入适当冷水(用纯净水最好是);3、盖上外盖,烧煮半小时就可以了。红糖姜枣茶的注意事项这些人不适合使用1、不要在睡觉前服用,不然会导致身体里的糖分的堆积,造成糖尿病的风险,而且也有可能还会引起长胖、龋齿等别的病症。2、阴虚火旺者、消化不良者及糖尿病人谨记不必喝红糖姜枣茶。3、在吃药期内,不必喝红糖姜枣茶,一般的药不是可以和其他药另外服食的。4、怀孕期尽可能不必喝红糖姜枣茶,由于姜茶对胎宝宝有一定的影响。以上就是对红糖姜枣茶的基本解读,尤其对于红糖姜枣茶的服用忌讳大家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触及,对于制作方法,大家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买现成的红糖姜枣茶包,直接用开水进行泡制即可,如果你还有其他的祛湿良方,欢迎留言分享
3,《黄帝内经》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之说。这是因为湿邪具有重浊黏腻的特点。而祛湿最好的办法是健脾。脾主运化,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痰饮水湿内生,中医称之为“脾生湿”。简单来说,五行中脾属土,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脾正常功能的发挥。因此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恶湿”。下面介绍介绍祛湿的方法生活方式上,首先注意开窗通风,晒被褥,避免室内太潮。饮食上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腻、少饮酒。还可以多吃有祛湿效果的食物,比如冬瓜、薏米、红豆等。另外辣椒也可以祛湿气。冬季可以适时的多吃些羊肉,也有祛湿气、避寒冷的作用。也可以每天用艾条熏足三里穴,直至皮肤发红且微微发烫为止,每日20~30分钟。艾灸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之功,脾湿的人可以常用此法,若持之以恒,效果将非常显著。
4,湿邪有以下几个特点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浊即秽浊。湿性重着,湿邪侵害人体后,多见头昏且重如裹布帛,身体沉重如负重物和关节痠痛重着等。湿性秽浊,致病后,可出现分泌物及排泄物等秽浊不清的症状,如肌肤疮疡,湿疹流水,带下黄白量多腥秽,小便浑浊,痢下脓血等。2.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阻滞。湿邪致病,在症状上也可见苔腻难化,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利等症,在病程上往往较长,缠绵难愈,如着痹、湿温、湿疹等。3.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的正常运行,造成气机不畅,而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尤易损伤脾阳,脾阳受困,运化不健,水湿不布,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尿少,水肿等症。也就是说,外湿可导致内湿。从湿邪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祛湿的要点01、祛湿重在温脾阳这是祛湿的核心动力来源,当灸脾的背俞穴脾俞,因背为阳,背俞穴擅长治疗五脏之疾,脏亦为阳,故选脾俞灸之。当然,还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因脾阳与心阳,与肾阳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有心脾阳虚或脾肾阳虚时,当加灸心俞和肾俞。02、祛湿别忘健脾气脾主运化水湿,外湿日久,易困脾生内湿,所以要健脾气,防且利内湿,此时要灸足太阴脾经合水穴阴陵泉,此穴功擅健脾利湿。03、祛湿要防聚湿生痰湿邪日久,因其粘滞之性,多易聚湿生痰,此时只健脾,只利湿就不够了,要加上化痰要穴——丰隆,建议用刮痧之法,可自上巨虚经丰隆刮至下巨虚。04、祛湿方向要向下引因湿邪的特点有趋下性,所以症状多在腹、阴部及下肢出现,应加入引经穴,如腹部有湿加隐白,阴部有湿加大敦,下肢正面加厉兑,下肢背面加至阴,下肢侧面加足窍阴,当刺血。05、祛湿还要防湿热湿虽为阴邪,但因为粘滞,日久易生热,加之当下为暑伏之时,易生湿,更易湿热互结,且现代人缺少运动,一味靠外力祛湿,饮食肥甘厚味,易产内湿内热,故很多少都不是单纯的湿,而是湿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用艾灸祛湿就上火或发为皮肤病的原因,此时当以刺血为主,或灸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