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缠回 民国 民族划分

1,民国时期战乱不断,不仅国内军阀混战,还要抵抗外国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没有谁会有这个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都忙着打仗去了。因此,民国时期的民族划分也非常的简单:汉、满、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当时北洋政府的国旗就是五色旗。五族之说,源自于清末光绪时期一批满族的留日学生提出的说法: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自此以后,五族之说便成了一种比较通用的说法,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也采用了该说法,提出了五族共和。实际上,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和现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壮族。汉地十八省: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满,不用多说,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东北一带(也就是满洲)。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人群。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主要是民国时期大家都忙着打仗去了,谁会花这个闲工夫去识别。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这才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

2,民国时期对民族的很划分很笼统,中国人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国家到底有多少个民族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但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建国后统计的,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尚且没有对国内的民族进行十分详细的识别。在清末时期,革命党最初的革命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时的革命者只想将满人赶回东北老家,光复关内的汉地十八省。不过在革命获得胜利后,革命者的目标迅速变成了接管整个帝国,革命口号也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改为“五族共和”。而由于清朝皇族在东北的根基早已荡然无存,因此清室也同意将整个国家交给民国。在清室与中华民国签署的《优待皇室条件》中明确将整个国家主权交给民国政府,但是民国政府要保证满、蒙、回、藏四个民族的宗教和政治权力,这四个民族享有与汉族相同的权力,地位与汉人平等。在隆裕皇太后懿旨中明确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里面虽然只提到了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只有这五个民族,因为清末时期人们并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民族,这里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是个泛指,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印在火柴盒上的五族共和的宣传画)民国成立之后,中国很快便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谁都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民族识别和调查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对此国民政府在对外辞令上统一使用中华民族进行概括,而实际上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民国时期是不知道的。(北洋政府的国旗五色旗就是代之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泛指整个中华民族)指导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民族普查工作才正式展开。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轮统计中,共计登记了400多个民族。其中云南省最多,有260多个民族,其次是贵州省,有80多个民族。不过中国并非有400多个民族,这其中很多民族的称谓是重复的,有的是自称不同,有的是他称不同,有的是汉语翻译的不同。甚至有部分受调查者不明白民族的含义,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报民族,这才导致统计了400多个民族。由于统计的民族数量众多,甄别民族身份就成为一个繁重的工作。当时的甄别任务主要有三:第一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第二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第三确定每一个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甄别各个民族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长,总共尽力了三个时期,其中:1954年的首轮统计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先明确了较大的38个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基本明确了剩余的民族数量和名称。1964年到80年代末为第三阶段,对各民族进行详细的划分,归并。整个民族识别工作跨度达近30多年,直到80年代末咱们才完成了对56个民族的全部甄别工作,也就是说直到90年代初,中国才有了56个民族的说法,由此可见民族甄别的工作量之大。(西南地区大多数兄弟民族的甄别工作都是在建国后完成的)在进行民族甄别的时候,咱们也是主要以血缘为参照,其次是文化,同时也尊重当事人意愿。例如清代一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他们在血缘上是汉族和蒙古族,但是在文化上,他们更加认同满族,毕竟在清代他们与八旗满洲统称为“旗人”,同为统治阶级。虽然他们在地位上也是有区别的,但是到清末时已经形成了共有的民族认同感,因此这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都被划为满族当中。例如清初重臣尚可喜的后代就选择加入了满族。当然也有一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恢复了自己的本民族身份,这个就要尊重当事者本人意愿了。总而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56个民族是改革开放时期才确定的,在民国时期中国人压根不知道本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只能用满、汉、蒙、回、藏五个大民族或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进行代替。

3,目前中国官方认证的民族一共有56个。这其中汉族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而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而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混合杂居的,但在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则呈现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全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中国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民族如今都不在56个民族之内。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就是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大燕国皇族后裔,然而慕容复这一辈人其实早已和中原汉人并无太大的差异。《天龙八部》尽管是一部武侠小说,不过鲜卑慕容部的汉化却是真实的历史。时至今日汉族人口中仍有一部分姓慕容、姓宇文的人祖上是可能有鲜卑血统的。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不仅在汉族中存在,事实上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蒙古族就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满族是以建州女真部族为核心融合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以及部分被编入八旗的蒙古人、朝鲜人、汉人而形成的。在漫长而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就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起中国的历代王朝构建起了一种二元制结构的帝国形态: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中原地区实行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则设置都护府、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因俗而治。到了清代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比起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已变得更为稳固:清朝的皇帝在中原是天子,在满洲是部族首领和家长,在蒙古地区是大汗,在藏地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清朝皇帝利用这种多元化的身份构建起了一个同时涵盖国内各大族系的多元帝国。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开始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内部的各族系之间还能有你我之争吗?这时无论是什么民族都都必须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时就有了中国和西洋、东洋的区别了。到了1901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梁启超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了三个时代:先秦时代是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的时代;汉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国和亚洲各国竞争交流的时代;清朝后期以来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对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时代。1902年梁启超将中国民族改为中华民族。中国的民族观念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全新的阶段。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2133年的皇帝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清帝退位诏书》在结尾写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早在汉唐时期中华先民就曾开拓过西域地区,遗憾的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领土不断出现变更。在清代之前还没哪个王朝能完完全全同时控制今天中国版图之内的所有领土:汉唐时期开拓了西域,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国却不在其控制之下;明代治理东北、西藏,却又失之西域。清代因为其少数民族出身,可能对治理边疆少数民族更有经验吧。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终于第一次完完全全被置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控制之下。然而清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和中原内地截然不同的。在当时的蒙古王公、西藏活佛、回部穆斯林宗教领袖看来他们臣服的是满清爱新觉罗家族。在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构想中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将满清王朝赶出山海关,恢复明末的汉地十八省。不过最终南方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和谈结果却是清帝退位后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就从法理上明确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之部分。从此这些地区由满清皇室的私产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神圣疆域。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实际上使民族的识别认定工作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系统工作。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在这种形势下谁也没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工作。民国成立后的民族划分其实相当简单:汉、满、蒙、回、藏。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也就是因此诞生的。北洋政府时代的国旗是五色旗: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其实并不是与今天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对应的。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汉地十八省、满洲、蒙古、回部、藏区五部分,所以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其实是与这五大地域所对应的。清代在中原汉地设有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个行省(合称“内地十八省”)。除此之外清王朝在东北设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外蒙古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在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有伊犁将军辖区;在西藏和青海分别设有办事大臣辖区。生活在汉地十八省的西南、华南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在民国时期基本被当成是汉族的分支。如今生活在西南、华南的壮、苗、黎、白、彝等少数民族在民国时期是被统归于汉族系的。民国时期的满族系也不只包括今天的满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在民国时期都被统归于满族系。如今的鄂温克族、土族等民族在当时则被视为蒙古族的分支。民国时期的回族系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泛指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民国时期的藏族系指的是居住在藏区的民族:如今的藏族以及生活在西藏的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在当时都属于这一族系。由此可见当时的五族划分其实是相当笼统的概念。在五大族系之下其实各自存在着若干语言文字各异、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只不过这些民族在当时并没被精确划分而已。还有一些如今已被认定的民族在民国时期不被视为中国的固有民族: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在当时就不被民国政府承认是中国公民,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中国的朝鲜族才正式获得中国国籍。土改之后朝鲜族公民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朝鲜族人民由此切身感受到中国政府的民族平等政策,同时也获得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从这一刻起他们由之前的无国籍人士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之一。如今中国56个民族中的俄罗斯族主要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从俄罗斯迁徙到我国新疆、东北等地的。一开始他们并不被视为中国的民族之一,直到1934年盛世才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时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1935年新疆召开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加入了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被冠以“归化族”的名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归化族”改称俄罗斯族。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始进行较为细致系统的民族识别工作。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轮统计中一共登记了400多个民族名称。这其中云南省登记了260多个民族名称,紧随其后的贵州省也登记了80多个。这并不是说中国有400多个民族,而是由于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导致各民族内部均存在若干分支。各地在申报登记时往往难以区分某一族群究竟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分支。报上来的民族名称中多有重复的:有的是自称不同,有的是他称不同,有的是汉语翻译的不同。有些受调查者甚至不明白民族的含义,于是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报民族,这就导致400多个民族名称被报了上来。这400多个民族名称都经过了复杂细致的识别认定。当时的甄别任务主要有三: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确定每个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在经过复杂细致的识别认定工作之后于1954年确认了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傈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中国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对少数民族的支系进行归并。如今云南丽江泸沽湖畔因走婚习俗而为人所知的摩梭人就被认定为是纳西族的一支。这一阶段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又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82年中国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进入到第三阶段:1965年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被确认为是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1979年又确认了云南攸乐山区的基诺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地方建立了民族识别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继续进行各地未了的识别工作。到1982年7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一共确认了55个法定的少数民族,再加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就是56个民族。1982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族识别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尚未归并入56个民族中的族体的民族成分进行划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已基本完成。

4,历史上,在中国这块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人们经过漫长历史长河之后,形成了56个民族的共同体。但是,历代封建王朝只承认汉、满、蒙、维、藏5个民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增加了苗、瑶、黎3个民族,有48个少数民族还没有取得作为一个民族的资格。那么,民国时期到底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个时候,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咱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说。其一、民国时期,在国家层面,民国中央政府公开承认的民族只有五个,这个最高层面的划分标准就是看“民族”的影响力和历史上的约定俗成,没有现代民族识别的方式方法,所谓“五族共和”就是这样划分的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是孙中山民族主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五族共和”的主张,却不是孙中山首先提出来的,而是革命派其他人员首先倡行的,思想则来源于立宪派的梁启超,他有关于“六族”共同组成一个多民族之统一国家的想法。1903年前,梁启超对待清朝政府的态度,与当时的孙中山并无多少差异,同样主张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但不久,他就接受了伯伦知理关于“国家与民族之差别及其关系”的学说,改变了原来的观点,认为用“合满、用满、利满”这样的想法,可能更有利于日后中国的发展。他认为,民国时期要包括满人的力量,而不能兄弟反目,人为地制造满汉矛盾。梁启超的上述观点,在当时的影响颇大,就连革命派内部,亦有不少的赞同者。所以当武昌起义打响后,湖北各界人士在湖北谘议局开会,对国家体制作出决策。会议决议的第三项就是“改政体为五族共和”,第四项,即规定国旗为五色旗,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为一家,这是“五族共和”的主张,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来。武昌起义中,共进会军旗铁血十八星旗成为革命的象征,激励着革命军民的斗争意志,但它同时,也表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江浙地区宣布独立后,普遍使用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据说,当年马本斋入伍后不久,团部教官来给他们讲课时,讲道:他们穿上军装,拿起枪杆子,是为了救国救民,为实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些话虽然是出于官场中的高调,但,对于追求真理的青年人来说,是多么富有吸引力啊!马本斋就是按照教官讲的话去做的,练兵刻苦,埋头干活。中华民国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和国,首次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并没有“五族共和”一说,只有“华夷之辨”,中国的民族主义产生,既与人类学、人种学与民族学等现代科学传人有着必然联系,也与西方列强的入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英、法、美、日等列强的进入,使得中国人不再纠结于狭小的“民族”区分,而是作为中华民族这个整体,集体向列强发出东方觉醒的力量。孙中山一直在努力践行“五族共和”的理念,并且对于清朝王室,一直采取优待政策。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曾专程去了清廷“摄政王”载沣家中,拜访载沣。这让载沣受宠若惊,而且孙中山还赠给载沣一张自己的照片,上面写着醇亲王惠存。其二、民国时期,在地方层面,民国地方政府划分民族比较随意,据说民国时期贵州省就有80多个民族,新疆也有很多民族,如果进行统计,被称为“民族”的估计有上百种,甚至于更多对于民国时期贵州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少种民族?当时往往征引清代,及以前的各种“苗图”或“苗蛮图”。他们认为贵州民族有八十二种或八十六种,而这八十多种“苗蛮”,有以部落名称为名的,有以服饰的区别命名的,有以居住地为名的。也有以宗教信仰命名的,有以语言特点命名的,有以祖先传承命名的,有以生产组织形式命名的。还有以神话传说为名的,有因嫡子继承方式得名的,有以部属长官之名为名的等。即使是在当时的学者看来,这些“苗蛮图”所说之苗,也是很难一概而论的。说白了!民国时期的西南民族从广义上说,包括时人分类所说藏缅、苗徭等大系。而据今天的学者研究,这八十多种“苗蛮”,可以分别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识别的彝族、苗族、汉族、毛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土家族中。1937年4月,贵州省民政厅编《贵州省苗民概况》称:“本省苗民,多结寨而居,男女老幼,不避寒暑,不畏艰难,有刻苦耐劳之习惯。”他们有自强不息之精神,多散布区域,以东南两路为最多,北路最少。也就是说,在关岭、毕节、大定、金沙、黔西、纳雍、习水等县,少数民族人口仅占百分之零点几。总体而言,民国时期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分布在贵州南部的人口较多,分布的地区比较分散。盛世才将塔兰其人确定为新疆的民族,当时新疆被划分为14个民族“回屯”,人们也将他们称为塔兰其。民国时期,盛世才将塔兰其人确定为新疆的14个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将这一部分人确定为维吾尔族。不过,与他们接触的其他族群的人们,有时会用更大的概念来概括这些绿洲居民。在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清代文献统称新疆南部地区为“回部”,将新疆南部的农业居民,也就是生活在新疆南部的现代维吾尔人称为“缠回”,即头上缠有包头布的穆斯林。而将与他们相邻的游牧的柯尔克孜人称为“布鲁特”或者“布鲁特回”。其三、民国时期,在社会文化,以及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层面来看,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思潮传入中国,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民族划分也开始越来越具有现代特点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思想中,首倡民族主义。他认为,“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中国要摆脱受列强欺凌的状况,就必须用民族主义作为基础,实现以“五族共和”为核心的国内各族大融合。而民族主义的目的,乃在“为世界上的人类打不平”,取消种族间之不平等。因此,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所谓的“民族平等”。当今世界上的文化民族有3000多个,主权国家到2011年南苏丹独立时已有193个。这样一个数字对比说明,今天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中生活着不止一个民族,而是多个民族,如中国有很多民族,越南有54个民族。中华民族复合型民族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文化类型学意义上的民族界定对于应该是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性,还是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现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中华民族是“复合型民族”,“复合型民族”概念的根据和来源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连绵不绝和近现代中华民族的遭遇与复兴,都在证明中华民族是文化和命运的共同体。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民族划分手段比较落后,民族识别能力不强!事实上,关于民族是什么?可以简洁的表述:民族就是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现在中国的56个民族,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祖源认同和特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多元一体”。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进行民族识别的时候,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特别强调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尺度。56个民族的识别和确定,主要是依据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特别是民俗文化。可见,相比后来的56个民族的划分方法,民国时期民族的划分手段就比较粗糙,基本上不是按照文化习俗来划分。总而言之,在50年代之前,特别是民国时期,其划分民族是比较随意的事情,所以仅仅是贵州地方就有80多个“民族”,如果其他地方,也这样随意划分民族,全国的所谓“民族”就会有成百上千的数量。但是,真正被民国政府承认的也就是5个,或者8个,这个就是民国时期对少数民族没有深刻认识和科学识别的缘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ek58 » 缠回 民国 民族划分
分享到: 更多 (0)